第168页

这其中还有一点华纳体会不到的,复杂的情绪。

华纳是个英国人,在他心里这就是一桩生意,只不过这桩生意的前后过程颇为曲折,成功后还好好的让他出了一口恶气,所以他才会对这件事表现得十分激动。

而丁思则不同,他是个华夏人,还是在如今这个背景下,饱受其他国家欺辱的华夏人。

强国的文化会在传播出去的时候,理所应当的受到别的国家的追捧,这是因为他们国家的国力够强,因此连带着整个国民的文化自信都空前高涨,他们的东西当然都是好的,不然他们的国家为什么会比其他国家强盛?

反观弱国,国民的心态则正好和强国相反。

你们国家如今这个样子,人人都能来踩一脚,与之相应的,你们国家的东西也肯定有问题,大多数人就是这么个逻辑。

他们不看真正的好坏,管你的东西是不是流传了上下五千年,反正你们国家弱,这些东西就没用,久而久之,就连本国的人都信了,我们的东西就是没西人的高级啊。

国家积弱就是原罪,弱国的人是二级公民,弱国的东西,也是次一等的东西。

丁思此时的心态,一方面有着为手下的作者容与成功的喜悦,而另一方面,则是一种难言的、酸涩的情绪。

《保罗》虽然写的是英国人的故事,但它是我们华夏人写的啊。

最开始传出去,也是先在我们华夏传播,华夏人看完后,才出版到英国的。

甚至或许是因为《保罗》是在这片土地上出生的,丁思看它亲切,都觉得这就是一个本土的故事。

这是一个现在华夏的土地上,不少人都耳熟能详的故事,而现在这个故事,征服了这时代世界上最强大国家的国民。

甚至在下一步,还可能走向世界。

对他来说,这不是一本小说走向了世界,而是一个华夏人,凭借这本小说走向了世界。

仿佛是一个契机,一个和世界接触的桥梁,一个文化传输的渠道,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国家的文化,能得到别的国家的认可,如今华夏人已经踏出了第一步,后面的还会远吗?陈知意是在下午,才接到电话赶往英租界的。

编辑丁思,出版商华纳,以及两位伦敦日报的记者,早就在劳伦斯夫人的书房里等着她了。

本来几人是想要在燕京日报采访的,但华纳嫌这报社不够气派,这才改成了劳伦斯夫人的书房。

这书房的确装修得十分气派,两面都是高大的书墙,向阳的那面开了大窗子,窗下种了一从花,造了个小巧的园景,屋内各项摆设都很讲究,红木的桌子,鹅绒的软垫,拍起照来,衬托得照片里的人都多了几分气势。

陈知意出门时虽然匆忙,但她是那种会随时把自己收拾得体面的性格,这时候穿的一身搭配合宜,直接拍照也并不露怯。

这两位驻华的英国记者,在来的时候就猜测过,

这位畅销小说的作者会是何等风姿,等见面后,才惊讶的发现竟然是一位打扮时髦的淑女。

像是后世突然发现一本男频爽文的作者,竟然是一个女孩子一般,这两位记者在采访完之后,心里也是大为震撼。

陈知意对《保罗》在英国的风靡,倒是没有丁思那样的酸涩情绪。

在她的想法里,她现在取得的成就类比一下,就像是《哈利波特》刚开始在全球畅销,不算是什么太出奇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