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环哥儿有了才名,即使将来成了熬婿,旁人想到的大多是其才,而非其入熬一事,也可让环哥儿少些非议。

可惜的是环哥儿在诗词上着实不行,还不如冀玉来的有灵气呢,不过他细细观之,环哥儿在杂学上着实有几分本事,再加上他过目不忘之能,仔细安排,必能扬名苏州。

正巧童子试在明年春季,他准备让环哥儿下场一试,以环哥儿之能,必定能中,再加上先前的安排,让环哥儿才名扬名苏州,再之后的事情便好安排了。

错过今年,便得再等二年,到时环哥儿八岁,八岁童生虽然少见,但在江南这等文风鼎盛之地也不是没有,这震撼的效果便不如六岁的童生来的强烈了。

是以考虑再三,林如海便想着让环哥儿跟着覃拓三个月,碧山书院在苏州一带也是出了名的书院,虽然碧山书院不如其他书院一般,以书院中学子考上进士比例高而闻名,但碧山书院里着实有好几位长于杂学的大儒,即使是圣上,偶尔遇上不定之事时也会来请教。

正巧环哥儿对杂学也有兴趣,让他们教导环哥儿,可比他要来的强得多,再则,这些大儒也是眼光犀利之人,必然会发现环哥儿的好,他们说几句话,可比他带着环哥儿参加那些文会要来的强。

覃拓说不过林如海,只能摆摆手道:“罢了,你把孩子送过来便是。”

不过就三个月吗,大伙忍忍便是。

他顿了顿道:"也希望这孩子值得上你的这番心思。"

人心难测,世上记仇者多,记恩者少,即使林如海活着时贾环会待林氏女好,但林如海夫妇要是过了世,这可就难说了,他也不是没跳过当岳父母还在世时,对妻儿不知多好,但岳父母一过世,立刻变脸者也不少。

林如海一心为女婿铺路,也不知道到时贾环会记得多少恩情。

林如海微叹,“总归是我欠这孩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