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家养出来的孩子还能怎么办?只能摸摸鼻子认了。

贾赦无奈,回想许久后才道:"我记得是东北女真族。"

说起来,良嫔的父祖便是当年明未内乱之时掳回来的女真奴隶,只不过世代都在宫里为奴,说起来倒也和汉人差不多了,不过这事始终是八爷身上的硬伤,怎么避也避不开。

徒晰眼眸微沉,莫名的有几分不祥的预感。

与此同时,卫八骑着一头驴子,怀里抱着一个小小的骨灰坛子,哼着小曲,缓缓往着东北的方向走去。

此时的卫八全然不似皇子时的富贵模样,一身棉布衣打扮,说不出的轻松写意。

替他拉马的小厮问道:“八爷,咱们这是要往那儿去?”

卫八淡淡道:“去东北!”

他一直很好奇,郭罗妈妈嘴里那美的如诗如画一般的山林是什么模样。

第102章 御米

四年后,徒晰出现在大朝会上,仔细讲解着早熟稻。

虽然早早发现了弱感光性的母株,但徒晰一直直到四年后才正式的推出了早熟稻,虽是多花了一些时间,但这早熟稻却是已经稳定的稻种,而且不似一般的杂交水稻无法留种,光凭这一点,徒晰就觉得多花的时间是值得的。

当然,这早熟稻的产量终究是不能和杂交水稻相比,同样是双季稻,如果两季种的都是杂交水稻,一年下来一亩地大概能收个一干二百公斤左右,高的时候甚至还能到一千六百公斤。

但如果是早熟稻加晚稻,一年到头加总起来能有四百公斤就不错了。而且这还是得在好年节的时候,如果遇到了一个坏年头,这收获只会更少。

虽然这新稻种的产量不能和杂交水稻相比,但考虑到农民留种问题,徒晰的研发方向还是往可留种的早熟稻发展,毕竟要是早熟稻无法留种,农民势必得年年跟官府买新稻种,以这年代官员的品性,难保官员是否会在此上下其手。

再则,这年头的交通并不发达,光是运输稻种便得花上好一段时间,说不定运到当地后也误了农时,早熟稻说白了就是跟时间赛跑,过早种了,容易被溧死;过晚种了,会误了之后的种植计划,过早过晚都不成。

是以徒晰思量再三,终究还是没推出产量更高的杂交水稻,而是先推出了便于留种的早熟稻。

至于这新品种早熟稻,徒晰不客气的直接取名为御米一号。御着,玉也,但它指的并非是早熟稻的米粒晶莹如玉,指的是黛玉的'玉'字。

在徒晰看来,这新品种稻种的最主要的功臣绝对是巢玉,要不是有林妹妹的绛珠之心,就凭这时代这么落伍的技术与仪器,哪怕再给他十年,都不见得能培育得出早熟稻。

在这培育稻种一事上,林妹妹绝对得记首功,是以在给这新品种稻米起名字的时候,徒晰直接了当取名为御米一号。

虽说黛玉的功劳在这个时代无法被记入史书中,女子闺名也不好让旁人知道,但他不愿意让黛玉就此被人遗忘在历史长河中,便取了黛玉名字里的玉字为新稻种起名。

当然,他也不忘悄悄地跟黛玉说了,御米一号的 ‘御’字的真意,非御制,而是黛玉之玉。>

能在四年内搞定一个新稻米品种,要是放在现代,绝对是能够上农业专刊的大事,甚至说不定还能得个诺贝尔奖,只可惜在这时代,面对一群完全不懂遗传基因学的学渣,徒晰不免有抛媚眼给瞎子看之憾了。

不过朝廷大臣虽然听不懂什么母株子株,但大伙也能听出这早熟稻的厉害,虽然盼皇子一直嫌弃早熟稻的产量不高,但其实这早熟稻跟跟一般水稻的产量差不多,甚至还略高一些,总得来说这产量并不算低了。

而且最重要的,从此之后,北方也能够种植双季稻,如此一来,等于北方一带的农田每年的生产力足足提高了一倍,税赋也能提高了足足一倍,不少人都听出了这里头的门道。

一名出身于江南的官员忍不住问道:“敢问昕皇子,这早熟稻如果在江南一地推广,是否有可能做到三季稻?”

所谓湖广熟,天下足,便是因为湖广一带能做到二熟,一熟则湖广足,再熟则天下足,要是能做到三熟…

言员的嘴简直快笑歪了,到时吃一碗饭,看一碗饭,再丢一碗饭,光想就美美的。

徒晰微叹,“一年三熟的可能与否是在气候,而非稻种。”

在现代的湖北一带大多是一年二熟至三熟不定,但这也是因为气候变迁,气温升高之故,这才能做到一年三熟,可即使溯北一带能够一年三熟,但较真而言,大部份的农家还是维持一年二熟,偶尔才会三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