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年代更往南的广州一带倒可一试,但一年三熟太伤地力,现代还有化肥可补,但在这年代……即使他知道化肥的配方也无法量产啊。

徒晰倒也不藏私,仔细讲解为什么即使有了这早熟稻,也难以在湖广一地做到一年三熟,即使不惜地力,气候这个大环境不允许。当然,要是间中种植的是杂粮一类的作物,达到一年三造并不难,但要是想要一年三熟的话,只能看天了。

说起来,大晋朝时的农民已经将人力所能及的种植技术发挥到了最高点了,要知道在现代如果不是使用杂交水稻,也没有化肥的帮助下,一般稻米亩产也不过就五百公斤左右,可见得大晋朝的农民已经将种植技术优化到了他们所能及的程度了。

当然,这种优化在徒晰看来还是太粗糙了点,而且这时代的农民所有的植种技术都是代代相传,并没有系统化的整理,方法也是各家各异,同样是粪肥,但每户人家的制肥方法各异,像这样肥料的品质自然不好,甚至不少肥料里其实含有大量的寄生虫。

粪肥品值参差不齐不说,就连追肥的时间点也不正确,反而容易导至稻热病,这也罢了,遇到稻米生病时更是各种稀奇古怪的方法全都出来了。

徒晰曾经做过一次不完整调查,看看一般农民如果碰到稻热病时会如何处理?结果让他吐血的是,里头至少有七成的农民竟然选择求神问卜,请巫婆来跳大神。

看到这个结果,徒晰真的是一口老血哽在心头,知道古人迷信,但这关乎民生大事之事怎么也能这么迷信呢?

趁此机会,徒晰也将稻米常遇到的疾病说了说,碰到这些病时该如何处理,毕竟新稻米品种推广出去的时候不可能完全不生病,他可不希望他的御米一号碰到稻热病时,农民又来个求神问卜,然后说一句皇子无德,就摆在那儿等绝收了。

当然,这早熟稻是好东西,更重要的是将它推广出去,这年代的农民不易,一年到头在土地上精打细算,也不见得能吃个饱饭,一遇上灾年,卖儿卖女都是小的呢,所谓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在这时代可真真不是句笑话。

什么时候种什么东西,几乎已经成了深刻到农民骨子里的本能了,要是谁敢冒然让他们改种新作物,这无疑是要他全家老少的性命,到时不乱才怪呢。

是以徒晰建议推广新稻种的官员以利诱之,先许以高价回购,让农民按册种植,等农民种出来了之后,不用官员多说,以农民的对作物的敏感程度,自然也会查觉此稻种可以在北方达成双季稻。

虽说初期难免要花上一笔银钱回购新稻,但长期而言,北方可以从一年一熟达到一年二熟,其中能收的税赋不知几多,总的来说还是划算的。

末了,徒听郑重的一躬身,再三提点, "这新稻种虽是在京郊所实验种植,最是适合北方一带不过,但新稻种毕竟是新稻种,如果种植结果不如预期,也无需懊恼,将数据收集回来,细细分析便是。”

“新稻种的推广绝对不可贪快,宁可慢,也要稳,最重要的是不能误了农民的日常生计。”

他最最担心的,就是官员为了抢功,谎报新稻种的推广结果,反倒闹出了饥荒。

所谓外行人看热闹,内行人看门道,虽说站在大朝会上的,包含永正帝自个都不是个懂行的,大伙都听不太懂晰皇子所说的什么母株、子株、基因云云,但大伙也看得出来,这早熟稻的确是晰皇子亲手培育,并且真的从头参与到尾的。

众人不由得暗暗钦佩,没想到堂堂一名皇子竟然能静下心来种了整整四年的田!

以往大伙虽然知道晰皇子在进献土豆与地瓜井上立了功,但由于他的年纪,大部份的人都认为徒晰不过是占了旁人的功劳罢了,算不上真正属于晰皇子之功。

再见晰皇子整整四年没拿出新东西,此一说法更是甚嚣尘上,甚至还有些好名的士子打算联名上奏请永正帝治晰皇子一个冒功之罪,那知道晰皇子沉积四年,再出现时便拿出了前所未有的早熟稻。

不只是这稻种,甚至连种植之法,治病之法,就连之后的推广之法尽数都考虑进去了,可说是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了,面对这份实打实的这份功绩,即使是再苛刻的大臣们都无话可说了。

徒时听以绝对的实力,赢得所有人的钦佩,永正帝更是当场下旨,让徒时以十一岁之龄御前议政。

别小看了御前议政一词,要知道,议政大臣虽然不是一个固定的职等,也无品级,但却有与圣上共商国是,共议朝政之权。

自平康朝后,平康帝便携了议政大臣一职,永正帝多年来也不曾立过议政大臣,这还是头一回立议政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