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不要批评,要交谈

面对这样一个人,还能心怀不满吗?

很多时候,如果我们的意见是正确的,我们会想尽办法,巧妙委婉地让人们赞同我们,但在犯错的时候,就变得犹豫和畏缩不前了。

这种时候,我们应该迅速而诚恳地承认错误。

使用这个方法,不仅可以获得令我们惊讶的效果,更为重要的是,它比我们做自我辩解更有用。

应该记住这样一句话:“如果你总是不断地索要和争取,你永远都不会感到满足。

相反,当你谦虚忍让时,却能轻易地得到比争取还要多的东西。”

要说服别人赞同你也是如此,不要通过狡辩和抵赖逃避错误,而是应该勇敢地快速承认错误。

5千万别直接说:你错了

尊重反对你的人的意见,不要直接指出他们的错误。

西奥多·罗斯福在就任总统期间,曾经亲口说,在他每天所做的事情中,如果有75是正确的,那就达到了他期望达到的最高标准。

西奥多·罗斯福是整个20世纪中最引人注目的人物之一,如果做对75的事情是这样一位人物的最高标准,那么我们普通人又该怎么办呢?

很简单,如果你能保证每天所做的55的事情是正确的,那么你就可以在华尔街日赚上百万美元,过上拥有游艇、美人的生活。

如果你连这一点都保证不了,又凭什么指责别人的错误呢?

指出一个人犯了错误的方法有很多种,通过表情、语调或者手势,也可以像说话那样达到目的。

你认为他会感激你告诉他他错了吗?

他永远不会有这种感激!原因很简单,你刺激了他的智力、自信和自尊。

他不仅不会感激,不会改正错误,还可能伺机报复于你。

或许你会考虑用柏拉图或者康德的学说说服他,但结果也不会乐观,因为你已经刺激到了他。

而且,你也一定不要说“既然你不承认有错,那我就证明给你看”这样的话,因为这就等同于你对他说“我比你聪明,我要用事实来纠正你的错误”。

毫无疑问,这是一种可能引起他的反感的挑战,不论你是否真的打算这样做,他已经做好与你“战斗”的准备了。

要知道,改变一个人的想法是很不容易的,用温和的语气尚且很难达到,在上述这种情况下就更不可能了。

如果有人的确犯了错,如果你又极其直率地指出他的错误,你认为情况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吗?

让我来用一个事例告诉你吧。

最近,纽约的一位年轻律师在美国最高法院辩护了一桩涉及巨额资金的重要案件。

在法庭上,法官问他:“《海军法》规定的申诉期限是六年吗?”

他沉默了一下,又看了看法官,说道:“不!法官阁下,《海军法》中没有这样的条文。”

后来,他向我讲述了那天庭审的情况:

当我说完那句话,整个法庭顿时沉静了下来,似乎法庭上的温度也在那一刻降到了最低点。

法官错了,而我是对的,我指出了他的错误。

可是,他会因此而对我更友善吗?

事实证明他不会。

我相信这场官司我能赢,因为我有法律的根据,而且我的庭审表现也是空前的好。

但是,我最终还是没有说服法官。

我知道我犯了一个大错,我不该那样直截了当地对一位知名学者说“你错了”。

既然如此,你为什么不停止指责别人或纠正别人的想法呢?

或者不要直率地告诉他他错了,要用一种不至于得罪人的巧妙的方法。

这种方法,就像切斯特菲尔德爵士所说,“尽管我们希望自己比别人更聪明,但你绝不能直接告诉他说,你比他更聪明”。

亚历山大·普波表述得更为简洁生动,他说:“尽管每个人都需要被教导,但你要做得像没有教导他那样。”

随着年岁和经历的变化,人的思想观念也会发生改变,现在回顾20年前我认为对的事,好像也不一定正确了,我甚至都敢于怀疑爱因斯坦的学说了。

20年后,也许我也不会认为我在这本书上写的全都是对的。

总之,我看待一切已经不像以前那样确定了。

苏格拉底多次说过“我只知道我一无所知”,我不希望自己比他还聪明,于是我不会对任何人说他错了。

这对我有好处。

如果你确定有人说了一句错误的话,用这样的措辞提醒他也许会更好:“那么我们来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我有另一种见解,也可能不对,因为我对这个问题也不是完全清楚。

如果是我不对,我会立即改正。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吧?”

如果你用这种措辞提醒一个人,我敢打赌,绝不会有人责怪你说这样的话。

海诺德·瑞恩在蒙大拿州的比林斯地区从事销售道奇汽车的业务。

起先,经销商之间激烈的竞争影响了他的心情,使他面对客户的投诉时冷漠生硬,导致自己名誉受损,业绩下滑。

后来,他在处理客户投诉时应用了这个方法,取得了好的效果。

他说:

后来,我会对前来投诉的客户这样说:“我们的销售员犯了太多了错误,我感到愧疚和抱歉,我们一定有做得不好的地方,请你告诉我吧。”

这个方法的效果很好,它消除了客户的敌对情绪。

一旦消除了敌对情绪,在处理投诉时,客户就显得更加通情达理。

事实上的确有客户因此对我致谢,他们甚至愿意给我推荐新客户。

在激烈的竞争中,即使客户的投诉本身是错误的,甚至可能是无理取闹的,只要我们认真对待,巧妙处理,就会赢得竞争。

由此可见,如果不轻易指出别人的错误,而是主动承认自己可能出错了,不仅能够停止争执,还能平息对方的情绪,让对方变得更加宽宏大量和通情达理,这种时候,也许他也会主动承认他错了。

很多时候,人们反感的不仅仅是有人指出了我们的错误,还反感于被别人纠正我们的错误。

人们乐于相信自认为正确的事情,并愿意在别人对这件事提出质疑时,想方设法反驳他。

有一次,我想给居室装一套窗帘,于是就找来一位室内设计师做这项工作。

完工以后,他拿来了账单,虽然我也吃惊于花了这么多钱,但还是付了账。

几天后,一位访客看到了那套窗帘,就问我花了多少钱,我如实告知。

访客有些幸灾乐祸地说:“天哪!这也太离谱了。

怕是你被人骗了吧!”

真是这样吗?

她的确说了实话,但人们的习惯是,并不愿意听到这样的实话。

于是,我开始了反驳,说道:“价格昂贵总有价格昂贵的道理。”

又有一天,另一位访客也看到了那套窗帘,但她的反应却与上一位访客截然不同,她对窗帘大加赞赏,而且还告诉我,她也有这样的一套窗帘。

听了这些话,我的反应也和之前大大不同,我说道:“说实在的,这套窗帘太贵了,我真是有点儿后悔。”

由此可见,人们虽然不愿意被别人指出错误,但倾向于对自己认错。

这时,如果有人能给我们创造一个给自己认错的机会,我们不仅会认错,而且对他还会心存感激。

想要学习与人相处的技巧的人,以及想要学习如何完善自己的人格、品行的人,可以看看《本杰明·富兰克林自传》。

这本自传被称为美国的文学名著,极富趣味性。

在这部自传中,富兰克林讲述了他是如何改掉喜欢与人争辩的毛病,最终成为一名精明能干又善于交际的人。

在富兰克林年轻的时候,和所有人一样经常犯错。

有一天,一位上了年纪的教友将他狠狠地教训了一顿:“你不应该斥责所有有不同观点的人,现在好了,已经没有几个人会在乎你的观点了。

当你不在场时,人们的感觉比你在场时快乐。

你以为你无所不知,这使得没有人再告诉你任何事情。

更为重要的是,没有人试图与你交往,因为这是自取其辱,这是浪费时间。

你除了已经掌握的知识之外,再也不会有所进步了。”

在我看来,教友的这番教训是富兰克林取得成功的关键原因。

富兰克林已经不是小孩子了,有足够的智慧领悟这些真理。

因此,他意识到教友说的是对的,如果再不痛改前非,他会被所有人抛弃。

于是,他立即有了改变。

在自传中,他写道:

我给自己制定了一个规则,即避免在观念上与任何人起冲突,避免主观臆断和固执己见。

为此,我甚至强迫自己不使用如同“当然”“确定无疑”这样带有肯定意味的词汇,转而改用“我推测”“我以为”这样的词汇。

有人指出我的错误时,我会立刻放弃反驳的打算,转而用委婉的语气回应他。

很快我就意识到了这些改变给我带来的好处:在与人说话时,我和对方的关系显得更加融洽和愉快了;我的观点更容易被人们接受了;即使有人指出我的错误,我也能平和地接受;如果我说的对,我能更加容易地说服他们改正错误。

于是,我开始尝试这种方法,最终形成了极其自然的习惯。

在之前的50年间,我应该没有说过哪怕一句欠考虑的话。

我认为,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已经养成了这种习惯。

它使我在说出我的观点时,总能得到人们的赞许——尽管我没有演讲的天分,尽管我说的话有时候并不是特别得当,人们都能支持和赞同。

把富兰克林的经验运用到商业活动上会如何呢?

我也有一个例子。

居住在纽约自由大街114号的曼霍尼是一位经销专用设备的商人。

一天,长岛的一位老客户订制了一批设备。

就在设备按照既定图纸制造时,那位老顾客听信了朋友们的意见,改变了主意,打电话通知曼霍尼,说他不愿意接收那批设备了。

后来,曼霍尼向我讲述了当时的情况:

我仔细地核对了图纸,发现我们并没有发生任何错误。

于是,我想到,大概是由于他不太熟悉这些设备,因而起了误会。

如果我直截了当地指出他的错误,这无疑是不对的。

因此,我决定去长岛面见他。

刚一见面,他就立即跳了起来,怒气冲冲,好像要跟我打架一样。

最后,他问道:“你打算怎么办?”

我平静地告诉他,我完全听从他的意见。

我说:“你订制的设备当然要符合你的需要。

如果你认为需要更改,请给我新的设计图纸,我照样制造。

虽然我会因此损失2000美元,但我能够接受,能够重新开始。

需要说明的是,如果新的图纸出现问题,那么你要负全责。

当然,如果不更改原计划,制作过程中如果出现错误,我负全责。”

他听了我的话,情绪渐渐平稳了。

最后,他说道:“那就按照原计划继续进行吧,只求上帝保佑不要出错。”

最终的结果是,这批设备没有出错,而且,他后来又订制了两批。

在刚刚见到他时,他挥舞着拳头侮辱我,指责我不懂业务,我压着怒火尽量不跟他争辩。

如果我告诉他他错了,并与他争辩不休,也许我们会闹上法庭,不仅会造成经济损失,还可能失去一个大客户。

这件事让我深深地体会到,直截了当地指出别人的错误是不值得的。

如果人们愿意主动承认自己可能随时犯错,那么就不会与任何人发生争执了,也能避免许多麻烦。

别人在这种影响下,也会承认自己可能错误。

即使是作为一个严谨的科学家,也要有承认自己可能犯错的准备。

科学家史蒂文森就说过这样一句令我终生难忘的话:“我不敢说自己在求证什么,我只是在试着探寻真相。”

在这个世界上,很多人喜欢固执己见,他们不愿意改变任何东西,大到宗教信仰,小到衣着打扮,改变他们很难。

如果你有指出别人错误的冲动,那么就请抽出吃早餐的时间,读读鲁滨逊的这段话:

有时,我们会在没有受到反对或阻挠时改变自己的想法,但如果有人反对和阻挠时,我们反而不会有所改变了,而且还会感到恼怒和愤恨。

同样,我们也不会刻意培养某种意识,但如果有人要消除这种意识时,我们却固执起来了。

究其原因,并不是我们拒绝改变或偏爱某种意识,而是因为自尊心受到了伤害。

我所讲的这些都不是新道理,早在耶稣诞生之前,埃及国王就说过,“只有用一些手段,才能实现你的目的”,后来,耶稣又具体谈到了这种手段,即“赞同你的反对者,而不是指出他的错误”。

也就是说,要尊重你的反对者的意见,不要直接指出他们的错误,而是要用一些巧妙的方法。

6委婉的力量

用间接委婉的方式暗示对方,让他知道自己错了,并情愿主动改正。

查理·施瓦布在一个下午突然出现在他的一座钢铁厂里。

当时,有几个工人正在厂房里吸烟。

按照公司的规定,厂房里是不允许吸烟的。

面对此情此景,施瓦布是怎么做的呢?

也许,你可能认为,他会指着“禁止吸烟”的告示牌训斥这几个工人吧?

如果你这样想,那可就错了。

只见施瓦布轻快地走到那几个工人中间,然后拿出香烟,每个人递了一根,说道:“如果你们能够在厂房外面吸烟,我将万分感谢。”

工人们自知理亏,于是赶紧掐灭香烟,走出去了。

那几个工人知道自己的行为违反了公司的规定,但施瓦布不仅没有怪罪他们,反而还给他们每人发了一支烟,这让他们对施瓦布钦佩不已。

像施瓦布这样的领导,谁会不喜欢呢?

众所周知,太过直接尖锐的批评会招致生性敏感的人的抵制,如果能够运用间接和委婉的方式提出批评,即使敏感的人也会觉得容易接受了。

这也正是施瓦布的成功之处,既指出和批评了工人的错误,又没有招致工人的地址和憎恨。

约翰·范纳梅克是费拉德尔菲亚一家大型百货超市的老板,他批评员工的方式和施瓦布的方式很相似。

很多年来,范纳梅克每天都坚持至少巡视一次他的百货超市。

有一次,他看到有一位顾客在收银台前等待了很久,却一直都没有人给她结账。

范纳梅克感到奇怪,收银员到哪里去了?

原来,她们正聚在一起聊天呢。

范纳梅克什么都没有说。

他走进收银台,给那位顾客结了账,然后吩咐售货员将顾客的商品包装好,然后就走了。

虽然他没有批评收银员,但收银员事后知道这件事,一定知道该怎么做了。

在迪斯尼乐园的故乡——福罗里达州的奥兰多,市民们经常向市政厅提意见,说很难见到市长本人。

因此,在卡尔·兰弗当选市长以后,他改变了做法,告诫秘书,如果有市民要拜访他,必须立即请进来,但在实际上,他的秘书和其他官员还是私下阻止了前来拜访他的市民。

卡尔·兰弗知道这件事以后,并没有责怪任何人,而是叫人拆掉了市长办公室的门窗。

从此,秘书和下属们再也不阻止前来拜访市长的市民了。

1887年3月8日,最善于布道的牧师亨利·皮特去世了。

在下个礼拜日,莱曼·艾伯特牧师将接替他的工作。

为了能有一个完美的开始,艾伯特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准备了一篇演讲稿。

之后,他兴致勃勃地将那篇演讲稿念给他的妻子听,但他的妻子却认为那不是一篇出色的演讲稿。

如果艾伯特夫人没有极高的修养,她一定会毫不客气地说道:“天哪!这篇演讲稿真是糟糕透顶了!如果你把它讲给人们,没有人有兴趣听下去。

你知道吗?

它就像《百科全书》那样令人昏昏欲睡。

你是有经验的牧师,你应该知道,就像日常说话那样自然,才是最好的。”

可是,她这么说的后果是什么呢?

肯定达不到说服艾伯特改变主意的目的,甚至可能让艾伯特很难堪,很没有信心。

因此,她没有这么说,而是告诉艾伯特,如果将那篇演讲稿发表到《北美评论》杂志上,会是一篇极好的文章。

她这句话的意思,既对艾伯特表达了赞赏之情,又巧妙地暗示他,在布道的场合是不适合用那篇演讲稿的。

艾伯特听出了妻子的暗示,于是扔掉了那篇演讲稿,什么都没有准备就去布道了。

有时候,人们在批评一个人时,总是喜欢转折句式,以为这样会让被批评者更容易接受。

比方说,先赞赏对方的某个优点,然后转折一下,说一个“但是”,再开始批评。

在这种情况下,对方在听到“但是”前面的那些话时,肯定会特别高兴,深受鼓舞,当听到“但是”后面的话以后,对方不仅会不高兴,甚至还会怀疑你之前的赞赏是不是发自内心。

这样一来,不论是赞赏还是批评,都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

不过,如果把“但是”换成“而且”,情况就不同了,会让对方的注意力集中在“而且”之后,也能达到“而且”的目的。

我的培训班上有一位名叫玛吉·雅克布的女学员,给我讲述了她经历的一个例子:

我打算将家里的房子装修一番,就请了几个从事家庭装修工作的工人代劳。

在刚刚开工的头几天里,我发现一个问题,他们总是将装修垃圾或者木屑堆放在房间或院子里,并不及时清理。

这让我心生些许不满。

但我并不想以此批评他们,因为他们的工作很认真,质量很高。

第二天,我找到领头的那位工人,说道:“昨天我的邻居看了你们留下的木屑,称赞你们的木工活做得不错。”

他听了我的话,表情有些不自然了,但还是显得很高兴。

从那天开始,他们每天干完活,都会特意将整个房间打扫一遍,再也没有留下装修垃圾或木屑。

美国的预备役士兵和教官之间经常因为理发问题而闹矛盾。

在预备役士兵看来,他们在大部分时间是普通国民,不应该留着像军人那样的短发,而教官们却按照规定要求他们必须留短发。

按照一般常见的做法,教官会用比较强硬的方法要求预备役士兵理发,这往往会激起预备役士兵的不满,激化双方的矛盾。

据我所知,有一位名叫哈利·凯西的军士长,在担任预备役战士的教官时,通过另外的方法,圆满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当时,他对他们说道:“我是你们的教官,应该以身作则,给你们做好表率作用。

你们都知道按照军规,我们必须留短发。

我敢打赌,我的头发是我们所有人中最短的,但我还是要去理发室,要将头发理得更短一些。

你们自己可以照照镜子,如果认为自己的头发太长了,可以和我一起去理发室理发。”

结果,当时就有人跟随哈利·凯西去理发室了。

总之,在批评别人时,我们应该想办法避免直接尖锐的批评,以免引起对方的抵触及怨恨。

如果必须要提出批评,也应该尽量用间接委婉的方式,旁敲侧击暗示他,这种方法既不会引起对方的怨恨,又能让对方容易接受。

由于各种问题地址更改为ida请大家收藏新地址避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