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陈留是上等州郡,有钱人不少。一时间,冬日用鲜鱼招待贵客也成了一种风尚。

因着这些人的攀比,杨瑛的捕鱼小队最近可是发了。青鱼一斤38钱,一条青鱼最少有20斤(大昭一斤只有250克),一条鱼就能卖出760钱。

像其他鱼类,如鲫鱼、鲢鱼、草鱼等,价钱虽不如青鱼,但因着是冬日鲜鱼,故而价钱也不错。

有了钱,就能办事。陈留没有粮便去外地采买;住在帐篷不是个事,便寻人租房子。难民要求也不高,只要能遮风挡雨就行。

如此,当进入年脚的时候,城里几乎已看不到难民了。

而他们捕鱼大队现在技术也是越发娴熟,有几个厉害的已能凭经验定位鱼群。而这些人的环保理念也好。大鱼留下,小鱼放生。

“竭泽而渔”这句话他们未必会说,但道理却懂。现在捕鱼大队已分散到陈留各处,每日收的鱼已到了消耗不掉的地步。

杨瑛便给大家发了盐,把鱼给腌了起来。生产力越是落后,食物越是珍贵,如今跟其他州郡的商贸不畅,这鱼留着自己吃也不错。

而骑行大队现在每天的骑行数可拿192次奖励,虽然红薯土豆依然不见踪影,但是盐倒是奖励到了不少。

杨瑛掰着指头算算,从上月二十号到现在,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她手里的盐都过万了。这多盐,哪怕现在有三百多灾民,那也是吃不完的。而这盐实在太好,放在陈留卖就有点暴殄珍物了。

按照曹肃的意思,干脆想法卖京师去。那儿贵人多,这好的雪花盐,不卖出个几金的价钱都对不起杨瑛的骑行大队。

杨瑛想想也是这个理,物以稀为贵嘛!这好的盐不卖个天价都对不起自己。等啥时找到盐矿了,能批量生产了,自己再降低盐价也不迟。

大昭就这点好。盐非专营,只要斗得过世家,想卖就卖。自己投靠了曹肃,这人素来瞧不起世家,用之打压之,所以有啥好怕的?

而且曹老板人厚道。抓鱼的利益都给了自己,若是现代盐真能在京城运作起来,自己也得拿出一部分赞助曹老板。

天气一日比一日冷了起来。杨瑛不知,这大昭的冬天能冷成这样。她将系统奖励的保暖内衣都整理了出来,给每一个人都送了两套过去。骑行大队的兄弟们也没忘了,也是两套。

剩余的则被她卖了,换了布料回来。狗系统正经事不干,居然连棉花也算奖励品。杨瑛现在不光有上万斤盐,连棉花都有两千多斤了。

难民里的婶子姑娘们都会针线活,买了针线,将棉花给她们,自己做棉衣棉鞋穿。剩余的棉花则是让他们与木棉混合,做棉被。

杨瑛的精打细算也算是惊呆了众人。都以为这是个憨憨,没想到还挺会过日子的。这物资到了她手里,她便能发挥到极致,让每一个灾民都穿上了棉衣不说,还都有了棉被。

杨瑛心里也有种说不出的满足。她以为从未有过这样的体会。看着难民日渐圆润的脸,不再麻木的眼神,便觉自己做的事很有意义。

眼看就要过年了,她便又拿了些钱,采买了些肉食,鸡蛋,给难民们送去。难民是没有工资的,杨瑛也发不起这多人的工资。所以,也只能在其他上面大方些。

杨瑛觉得自己不发工资不好,但难民们可不这样想。一无所有的人,忽然有了瓦遮头,一日三餐的生计有了着落,这不就是天大的好事了吗?

而且,难民们从来没想过,杨瑛会让他们吃珍贵的鱼。冬日里的鱼何等价钱?杨瑛不心疼,他们吃着都心疼。

更过分的是,杨瑛居然要求他们一日吃三顿,稀的还不行,必须得是干的。就这些日子,他们不但吃上了肉,还吃了几回白花花的汤饼与稻米。

讲真,他们以前在老家的日子都没这么好过。汤饼、稻米,那是贵人才能吃的东西啊!

日子有了盼头,精神面貌也好了起来。晚上躺在温暖的被窝里,许多人都觉跟做梦似的。

美好的日子总是过得特别快,转眼便到了正旦日。这日,曹肃早早起来,带着几个兄弟开了临时的祠堂,进行祭祖。

为了这一天,曹家兄弟从上辛日便开始准备。他们酿了冬酒,在三日前便吃斋净身,待祠堂一开,便是轮流进去,将冬酒好菜端上桌,供奉祖先。

杨瑛如今客居曹家,也不知曹肃是什么想法,竟是邀请了杨瑛观礼。杨瑛也未见过这种事,好奇之下便应了下来。

祭祀的过程无异是繁复的,肃穆的。在一旁观看的杨瑛也觉受到了感染,站在祠堂外,遥遥拱手,向祠堂里的牌位行了一礼。

庄严肃穆的祭祀过后,便到了宴会环节。宴会的案几就设在祖先的神位前。与先人同乐,便是这个意思吧。